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也给越来越多的复工复产企业带来了多重问题上的挑战与困惑。一方面,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价值链在全球背景下面临重塑,另一方面经济模式因为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不断地被颠覆。具体到中国企业身上,如何进行战略选择,如何捕捉危机中的机会,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打造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尤其是对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在缺人、缺钱、缺技术的条件下寻找适合自身的创新路径,如何建立创新的组织保障,如何理顺创新与品牌的关系等等问题,都需要企业廓清思路,理性对待。
2020年5月15日,《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企业智慧生长指南》系列直播推出第一期《零观商业》与领军者对话,特别邀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远东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蒋锡培,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徐浩然共同探讨“不确定环境下的实业新机”,就后疫情时代的战略选择、韧性增长和创新驱动力的问题展开讨论。
来源 | 《中国经营报》
记者|屈丽丽 北京报道
1
创新与企业的战略选择
陈劲:重视疫情之后转型比复工复产更重要
对于疫情后企业如何在危机中捕捉机会,如何进行战略选择的问题,陈劲教授认为,“当前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无论产品,还是服务要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反思三个问题:一是疫情之后我们的产品创新能力是不是更强,有没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二是我们的流程是不是更加高效率。三是我们和用户的沟通是不是更加优良。”
在陈劲教授看来,“企业只有把更多的产品创新,加上流程优化,加上商业模式,以及我们与用户的关系更加和谐,我们的企业才能跻身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才能颠覆传统的拥有竞争优势的国外企业,使得中国的竞争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由此,我们的企业家要高度重视疫情之后的转型,这比复工复产更重要,只有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战略把控能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才更稳健,更有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更前面。”
不仅如此,企业家还要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的格局,2020年是我们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所以企业还要面向“十四五”,或者是2025年、2030年建立更长期的发展战略,这也是国内企业发展的重要的机会和背景。
对于中小企业的方向问题,陈劲教授也认为,“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战略都要做,绝不能因为我们是中小企业,我们就不做战略,就不管方向,那是非常危险的。”
蒋锡培:企业要善于把握当前的五大红利
对于拥有35周年历史的远东控股集团来说,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中进行战略性选择相对来说拥有了更丰富的经验,他们在疫情期间对发展理念的坚守,对创新方向的把握与寻找也就有了借鉴的价值。
在蒋锡培看来,“疫情后的实业新机,企业重点可以从五大红利的角度进行考量和把握。”
一是制度的红利。这主要表现在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的法律法规,其目标就是要建立企业家的信心,市场的信心和老百姓的信心。特别是疫情以来,中央政府对经济、金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予以支持,后面相信也一定会有很多的红利出来。
二是信心红利。虽然现在企业面临很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服务性企业、出口企业和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来说挑战更大,但生存是第一位的,只要现在企业能够生存下来,未来就有很多的机会。相信很多企业也会碰到不少特殊的问题,大都应是发展当中的问题,但企业仍然要有信心。这不是大话,只要我们对国家有信心,对行业有信心,对自己的企业有信心,对家庭有信心,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那么,信心红利——信心是能够体会得到的,也是能够收获得到的。
三是人才的红利。当前尽管我们人口红利没有了,但人才红利却是显而易见的,企业可以在这一时点着眼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国际化的人才,也可以找到更多的、优秀的人才为你所用,共同发展。
四是品牌红利。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过去短缺经济进代?,各行各业随便开一家工厂,开一个小店,至少养家糊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谁要想高质量的发展,谁要想能够可持续发展,你要有真本事,要有能力做出好的产品,做出好的服务。甚至是极致的产品?,因为这代表未来,代表内在的需求。所以,未来有品质、品牌的企业一定是有好的红利。
五是文化红利。文化红利正在到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你看现在多少人要学习中文,要学习中国,所以,属于我们的文化红利正在到来。总书记最早提出“四个自信”时,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读懂,但现在越来越证实了文化自信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文化复兴,我们国家强大是显而易见的,挡都挡不住。
蒋锡培表示,“好的理念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坚守好的理念,企业才能抓住国家的战略机遇以及产业发展的机遇。而好的理念就是要跟国家和时代,和客户,和伙伴,和员工同频共振,这也是最大的商道。”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我们是坚守实业,做强主业,练好内功,勇往直前。当然,还要把控风险,不要犯重大的错误,千万不能犯生死攸关的错误,伤筋动骨的错误最好也不要犯,小错误、小挫折当然肯定有,这是每个企业少不了的。最终是客户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看怎么样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徐浩然:中小企业也要有战略
疫情对大量的中小企业造成冲击,免税免租,降低成本,增加现金流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那么在这个特殊时刻,中小企业要不要进行战略选择呢?又该如何进行战略选择?
对此,徐浩然表示,“战略是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一步一步来的,如果远东没有35年前,30年前的战略,没有20年前、10年前的战略,远东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所以,那些认为中小企业个头比较小,没有必要搞那么大一个战略的认识是有问题的。”
在徐浩然来看,战略是对未来趋势的预判,战略可以长远,着眼五年或十年,也可以短期,着眼一年、两年或三年。所以,战略可以宏伟,也可以很朴实。
具体来看,中小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门营业,这个时候的战略就是多久能把事业做起来,跟战略配套的还有战术,比如怎么进行资源整合,怎么把事业逐步做大等。
第二个阶段,是生存战略,就是企业怎么活下来,能存活多少年,配套的战术包括业务的导向,成本的控制等等。
第三个阶段,企业想活得更好,战略目标可能就是多赚一些钱。这时候配套的战术可能包括业务的导向、成本的控制和扩大的规模。
第四个阶段,转型升级阶段,目前我们?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或者叫二次革命。它的战略目标就是怎样从更多的领域能够进行资源的更有效配置,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能够赚到更多的钱。所以,配套的战术可能包括涉足到新的领域、业务的重组、产品的重组,还有主体资格的变化,组织的再造等等。
所以,徐浩然认为,“最好的战略就是要帮助企业活得久,抗风浪,不会死掉。很多中小企业希望国家多发点钱,减减税收,这是短期的应对危机的办法。我们不能把战略依托于外部环境,国家、社会对我们的支持上,如果这样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可能只是温室里的花朵。如果再次遇到危机怎么办?你可能就活不下来。所以,一个人不能靠领救济金而活着,企业也一样。”
具体到中小企业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徐浩然认为,中小企业有四种战略模式可以选择:
1. 小而美,不一定做那些大企业比拼的事情,但是跟大企业进行一个内部的分工,成为大企业的大平台组织链条当中的一个环节。
2.小而专,即依托大企业、大公司,可以建立协作化的一种战略。专门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做到极致,也能活下来。
3.小而特,更多的中小企业是贴近客户,贴近市场,利用这样一个有利条件,采取小而特的差异化的经营战略,来拾遗补缺。
4.小而优,即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的优势,大企业有大企业的优势,小企业有小企业的优势,有独特的模式,只要抓住你的独特性,即使你不够那么大,其实也能活下来,也能活得很好,也能活得很久。
2
创新与企业的竞争力
事实上,企业在做长期战略的时候,战略的基础往往就是创新。在知识产权领域有一种说法,就是企业?现在申请的专利,其实不只是未来3-5年的市场。
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那么,具体到企业的战略层面,如何通过这种科技创新来实现企业的韧性增长,进而打造可持续的竞争力呢?
陈劲:科技创新要重视卡脖子技术的破解 三大趋势值得关注
陈劲教授表示,“在科技创新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国家战略,尤其当前全面创新和全面发展成为治国理念。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所以企业要高度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的路径。”
具体来看,当前企业科技创新的三大趋势值得关注:
第一,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企业要重视跟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把他们手中优秀的成果转化出来。因为现在我们国家高校管理已经不太建议?从事商业化的活动,所以这方面企业就很有机会了。未来高校会往前走,走到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后面产业化的活动就交给企业。这是好事情,原来高校和企业还要争夺资源,现在分的很清楚,就是产业化的活动应该交给企业来完成。实际上我们中国这两年高等教育发展其实还是很迅速的,很多的大学和研究所,很多的成果非常多,但是需要成果转移转化。所以,这方面就希望我们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所以,今年可能要提一个新的概念,叫“融通创新”,“融通创新”就是产业研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加强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合作。直播时我注意到很多人在问远东集团能不能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些机会,事实上将来强调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实真正创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与大企业的合作,它能从事颠覆式的创新。所以,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合作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就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因为国有企业承担了战略性、基础性的产业发展,也需要民营企业的结合。
“这三类创新趋势的结合,正是我们国家现在提出的最新的思想,就是‘融通创新’。我们要高度重视‘融通创新’的思想,把它做出来。”陈劲表示。
为了实现“融通创新”,企业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重视卡脖子技术的破解。所有的行业都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问题,因为卡脖子技术问题如果不解决,中国的经济安全是没有办法得到保障的,我们经济发展的后劲是有一些需要斟酌的,在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其次,要重视颠覆式技术创新。因为中国要发展,要超越,要提出欧美不能提出的问题,不能提出的技术,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引领技术的方向。
再次,就是重视科学,希望有企业逐步关心我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就是要重视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原来企业是不介入的,只是高校介入,但是现在成功的企业也介入基础研究。比如像阿里巴巴,建立达摩院,要投入一千个亿做技术研究。中化集团,原来是一个化工贸易公司,他们也提出科学制胜。
“所以,这个过程中,我们建议企业家把我们原来科研工作的思路转移到经济工作里面,科学、技术、创新三个词要牢牢放在企业发展的主题里面,这样企业发展的品质,它的引领性会非常高,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关键的。”陈劲教授表示。
蒋锡培:好产品的背后是责任
企业要打造可持续的竞争力,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是关键,那么,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
在疫情期间,远东控股集团的“中国质量”和“中国速度”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当新闻曾一度被“火神山”和“雷神山”的报道霸屏时,人们注意到这个霸屏的背后,远东智慧能源旗下的远东电缆用了30个小时,调配了14万余米的电缆产品,紧急驰援的电缆占到了当时“雷神山”项目所用电缆的70%,被誉为“以远东速度为中国速度输送了强劲动力”。那么,在这份认同背后,企业又是如何打造高质量的产品的呢?
对此,蒋锡培认为,“好的产品背后责任,是相信和托付,所以企业一定要相信好心好报,一定要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企业出发的初心非常重要,千万不能像三年前,西安地铁奥凯电缆事件惊动了全世界,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其次,蒋锡培认为,中国已到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这就需要技术的引领和制度的保障,要有各个领域人才的参与。因此,企业要想进行颠覆性的创新,就要坚守自己的阵地,坚守主业,找到更好的、优秀的人才,建立一个很好的激励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氛围,从内部的制度安排上给予保障。同时还是要坚持客户为中心,坚持品质为核心,要力求一次性把事情办好,因为这是最少的成本,最科学的安排。
再次,从创新的方向上来看,企业研究的技术,一方面要与全球对标,伴随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成为我们的方向,我们要更好的创新、创优,最终要实现全面突破,全面超越。
“以电缆行业为例,我们2/3以上的原辅材料很多要靠进口,90%以上甚至百分百的智能化的,高质量的装备要靠进口。所以,我们虽然在一些领域已经领先了,但还有一些领域,确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正如刚刚陈教授说的一样,关键技术要自己能够领先。因此有很多领域我们中国已经领先了,但是还有一些领域,确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待于突破。所以,我们要从一个制造大国发展到一个制造强国,再到智造强国,路还很长,需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用质量,用品牌引领企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尽管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更不是智造强国,我们还是要从制造到智造发展,路还很长。因此,我们现在远东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用质量,用品牌引领发展这样的一个做法始终没有变。因此,至今为止,远东的电缆也好,做的相关的产品也好,都是得到全国最好的奖励,最好的认同。因此,我们还是感觉很好的,有机会赶上这个时代,有机会为大家保驾护航,贡献自己一点点力量。
徐浩然:中小企业的创新路径和资源获取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还有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甚至于99%以上的企业数量。
那么,中小企业的创新有哪些特点?在缺人、缺钱、缺技术、缺资源的背景下创新的路径又该如何实现呢?如何解决创新过程中的资源获取问题呢?
徐浩然提出,中小企业在创新有以下四个特点:
(1)贴近市场,机制灵活,船小好掉头,应变能力很强。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人员少,但是它贴近市场的信息多,它的触角多,它的机制灵活,它的束缚比较少。所以,这些特点都让中小企业的应变能力很强。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很多的发明、技术,新的产品,最早都是来自于中小企业。
(2)技术转移是中小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很多大企业搞创新是独家垄断,他有这样的一种能力、优势。但是,中小企业自己拿了技术,自己可能做不起来,但是可以通过技术转移来进行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等的重组。
(3)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比大企业有更高的效率,船小好掉头,所以市场竞争的压力是很大的,倒逼着中小企业要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因为大企业可能通过垄断的优势,规模的优势也可以获得很高的利润,中小企业就不行了。
(4)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有重要表现,我们看到很多自主创新,实际上都是中小企业引发的。但是,他的创新动力,可能来自于内部,内生型的资源和能力所导致的生存危机。也可能来自外部,外生性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企业成长的衰退,因为企业有成长期、衰退期,或者两者兼有,都会导致中小企业要不断的创新才能存活下来。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超过2.9年,过了三年是一个坎儿,过了七年又是一个坎儿。那么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就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甚至多重创新的叠加,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以此适应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这样的才能够活下来。”徐浩然表示。
由此,中小企业在创新的路径上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对中小企业来说,选择好的产业可能比选择好的产品还要重要,虽然产品确实也很重要,但伴随产业战略、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和转型,企业要抓住机会切入到一个很好行业里。这有点类似风口理论,即“风口上的猪都会飞起来”,虽然有人担心风停时猪会不会掉下来,但实际风口也需要不断地切换,即由一个新的风口切换到下一个风口,再切换到下一个风口,这时候企业就要学会能够借势、借力。
第二,即便中小企业也要坚守创新,这样才有机会从微笑曲线的底部突破。研究显示:企业研发投入要达到销售收入的5%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华为一年花上千亿元做技术创新才成就了今天5G时代的世界引领者。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研发总的投入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所以这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虽然当前世界500强里面中国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到了129家,但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是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所以我们还没有占据真正的技术、品牌、营销等等这些高附加值、高利润、高技术的这种优势。所以,在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优势方面我们仍有等加强。”徐浩然表示。
第三,企业要不断的学习,因为学习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一个人才到了企业,他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成长,企业也需要创造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帮助人才成长。只有如此,创新才会拥有真正的人才环境和前提条件。
对于中小企业资源不足如何进行创新的问题,徐浩然认为,“其实中小企业最好的办法叫合纵连横,我们只是个小舢板,单打独斗不行,但是如果我们合纵连横穿起来,就是个航空母舰。所以,企业要学会共创、共享、共赢,和我们上下游、经销商、供应商、客户,甚至于形成利益共同体,和行业形成共同体,这样会获取更多的资源。”
在徐浩然看来,“企业一定要学会不是简单的打压竞争对手,而要学会合作。这个时代已经不是简单的竞争为王的时代,最大的竞争、最好的竞争就是你能不能跟更多人联合起来,联手起来,共创、共享、共赢。如果有了这样的合作思维,我们就不再是简单的去做低层次的竞争,不再是什么价格战,而是会活得很健康,活出企业的生命力,才能做到基业长青。”
3
创新与企业的组织战略
很多年以前,海尔张瑞敏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曾经提到一个观点,即“战略是企业的头脑,组织是企业的身体。但战略发生变化时,脑袋发生了转向,那么作为组织的身体也要跟着转过来”。可以说,这是关于战略与组织的一段非常形象的比喻。那么,当企业有了创新战略之后,需要提供怎样的组织保障呢?
熊彼特也曾经提出,企业家不间断的创新行为是应对危机的根本对策。然而,当企业外部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企业在内部又该如何打造这种可持续、不间断的创新行为的组织模式?
陈劲:创新最大敌人不是竞争对手,是公司组织的僵化
在陈劲教授看来,“企业要想实施创新战略,在企业内部树立全面创新管理的思想就非常重要。所以,组织变革的关键就是要打造创新型组织,企业上上下下都要重视创新的价值,为创新提供好的条件。要认识到创新不是传统的科研部门的事情,而是公司所有部门的工作。这就像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是单纯质量部门的事情。”
“所以,企业的创新不是找一些关键的科学家,或者是创新者来实现,而是公司里面要有接受创新的文化,特别是老业务部门要勇敢的面对新业务部门的发展。我们经常看到,企业里的业务创新,或者研究的创新,或者品牌上的新创意并不少见,但在公司里面会受到一些排挤或打压。”
“所以,创新的最大敌人其实不是竞争对手,是公司本身组织的僵化的过程。所以,创新过程中我们要破解对新思维的恐惧,或者是抵制,这是非常关键的。”陈劲表示。
在陈劲看来,学习力对企业的创新非常重要,学习力就是互相启发,互相提出新的观点,互相共享他的愿景。所以,创新的关键是树立系统的思想,打破部门主义,这比做科技成果本身更重要,企业家一定要重视创新过程中管理变革、组织变革的精髓。
“事实上,海尔创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组织变革的成功,今天的海尔已经从传统的科层制慢慢变成一个无边界的开放的体系,它已经不是一个集团公司了,而是一个生态体系,它跟国内外的中小企业和国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一个生态,建成了一个生态圈,打造了中国最好的组织变革的案例。”
蒋锡培:用有担当的文化塑造组织打造百年企业的基因
对于组织适应战略创新发展的需要,蒋锡培认为,“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无处不在,人的消费很多都是喜新厌旧,很多都是希望能够越来越便利,消费需求和消费观念随时都在发展变化,企业的品牌战略、人才战略、技术战略,管理战略也需要不断调整,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配合相应的组织形式”。
“关键还是要去调动广大员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能源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有不竭的动力。这方面不光是要有意愿,还是要有制度安排和组织保证,再加上实时比较、实时鉴别。”
为了克服民营企业发展变大后出现的“大毛病”,远东的做法就是要划小组织单位,使待在企业里的每个人都有更好的追求、担当和责任,自己生活好了,还要想着为这个家族,为这个组织,为社会上的人,更多的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创造更好的价值,使得大家共同致富,共同幸福。沿袭这样的文化和价值观,企业就会有更好的活力。
所以,在蒋锡培之于远东的实践中,“组织的背后本质上是文化,它为组织的实力,组织的愿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保证。一份有担当的文化才能塑造一个百年企业的DNA。通过担当,不断创新,不断的来优化、固化好的基因,最终,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国家,才会有共同的追求,才会因由创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对于如何借由担当与责任的文化,打造企业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蒋锡培表示,“任何事情都还是要看它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不是向善向上,起心动念是不是要对别人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虽然以前很多行业、企业都是野蛮生长,那时法律法规还不是特别完善,就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但对远东来说,我觉得社会责任还是需要放在第一位。因为你要坚信作用与反作用,坚信好有好报,坚信因果。”
“我们兄弟姐妹们受我们父母教育的影响蛮深的,那时候就老教育我们说,搬凳子给别人坐,就是搬凳子给自己坐,倒茶给别人喝,就是倒茶给自己喝,你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这个说的其实都是因果。”
正是坚守这样的理念,远东35年来一直坚持全国安置身障人士,只要有机会,有岗位,身障人士能够胜任的,就优先安排,同时通过各种创业帮扶,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所以,在企业实践中,我们把创新发展作为我们的根本动力,同时把公益和慈善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力争找到平衡点,只有企业最终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盈利的能力,才有可能更长、更多、更好的帮到有需要的人们。” 蒋锡培表示。
徐浩然:适合中小企业的组织创新模式
在徐浩然看来,一直以来,中小企业都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考虑到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上的优劣势,可以在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找到组织创新的模式。
首先,在企业层面,中小企业的创新有一元模式、二元模式和多元模式的差别。一元模式就是这个中小企业具备了所有创新的资源禀赋和要素,他可以独立进行独自开发、独自创新,但这种中小企业在现实中是相对较少的。
二元模式是中小企业和另外一个经济体联合进行创新,两者叠加成为一个创新主体,这种模式又分为几种,比如说,对于以技术驱动的中小企业来说,和政府合作,中小企业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让政府参与到这个创新过程中来,比如政府再承担一些费用,或者是创新的成果当然也归国有。再比如,政府组织中小企业进行一些技术开发,当然有的是政府的平台,有的是政府创办的园区等等(这里说的政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另外还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的融资等等。当然,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与投资公司合作,投资公司出钱,大家一起来共同创新,然后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组织案例。
其次,围绕产品模式也可以进行创新。比如说,最早在种子期,很多中小企业可以设立一个新产品的开发部,由开发部的人负责产品的研制、鉴定、销售等等,这是一种方式。
在初创期,就有产品经理制度,通过产品经理制度,对产品全方位的进行负责。像著名的宝洁公司,一个产品,一个洗发水在中国就有五种,每一种产品背后都配套一个产品经理,从产品研发、销售、宣传,整个流程都由产品经理来负责。
在成长期,可以是矩阵式的创新小组,大家之间互相协同,就是跨部门,可以跨领域来进行协同,甚至于内部、外部的协同。
最后到了稳定期,它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企业技术中心,这种就是非常稳定了,就是一个技术中心给所有下面的创新主体去赋能。就像海尔下面有很多团队,组成了一些阿米巴经营的小组,组织在后台从技术、从管理、后勤等各个方面,各个维度来进行赋能,所以,这也是一种企业技术中心的方式。
“所以,中小企业真的是需要创新,但是最重要的创新要有好的组织形态,要有好的创新的方向,要有好的创新的引导,这样就会把创新这个事持续不断的做下去。”徐浩然表示。
4
创新与企业的品牌力
事实上,创新除了与企业的战略,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组织关系密切之外,与企业品牌力的关系同样不可小视,因为品牌就是企业的“宝瓶”,里面放着企业多年创新积累下的精华。
企业要想通过创新来打造企业的底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积蓄力量,需要理顺企业创新跟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客观看待创新与企业品牌的关系,这一关系又该如何理顺呢?
蒋锡培:35年 以创新力打造品牌深入人心的力量
对于35年前的那场创业,蒋锡培认为是九死一生,“从最早修钟表开始,由于钟表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很精密,只能给国有企业加工制造,好不容易有个机会,结果做砸了,那个时候就知道创新的重要,品质的重要,深深感受到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
“后来我们有机会做电缆生意,到创办电缆企业,到后来进入医药领域,到进入电视领域,到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我们围绕主业,聚焦实业,做强产业,整个企业的发展思路,都与当年企业对质量和品质的认识有关。”
在蒋锡培看来,企业能走过35年还能活得很好,确实是很幸运,应该学会珍惜。同时,企业的品质、品牌、品位需要深刻领悟,而且要有意愿和能力去把它持续的做好。
对于企业品牌力的深刻内涵,蒋锡培表示,“一个企业的知名度也好,美誉度也好,满意度也好,最终要归于忠诚度,有多少人忠诚于你的品牌,能够把他的诉求托付给你,你又能对得起这份信任和托付是非常重要的。”
换句话说,企业原始的创业意愿和创业的能力与动力,本质上是每个人,每个组织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学习的意愿和学习的能力,是很难做到成功的。
因此,远东早在创业的初期就确立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最高的奖赏,至今为止,远东的员工也好、伙伴也好都非常认同这种对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模式。35年来,远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练的工匠员工。
“我们远东每年都是有‘361’的这样一种绩效考评机制,哪怕是排在最后的10%的人,被淘汰的人,到外边去,没有2倍、3倍工资他还不去呢。所以,我们的驾驶员,我们一般的工作人员到外边还去当人家的副总和总经理。所以,说明远东人在外面还是被别人高度认可的,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品质兼优,我们追求的是个人持续的成长,真正能够把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生活融入到这个时代,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当中,这绝对不是大话,因为没有天时地利人和,没有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生活,很好的事业。”蒋锡培告诉记者。
由此,企业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企业家的品牌,都需要去打造。同时,每人即影响,每人即品牌,大家创新不断,企业就会发展不断,就会成长、成功不断。所以,这就把创新和企业的发展很好地联系了起来。
“体现在激励机制上,远东对创新的奖励非常多,营销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都会最终与业绩挂钩。所以,正是在这样鼓励创新的文化和品牌力的基础上,远东现在要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结合,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结合,把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打造一个更强大的未来。” 蒋锡培表示。
“远东品牌价值在去年就已经是735.66亿元,今年至少能够过800亿元。所以,未来我们要实现资产过千亿,营收过千亿,品牌价值过千亿,市值过千亿元的目标,一定是建立在我们对未来市场的信心,建立在我们对自己全面的了解和不断的创新思想。因此,创新,创新,再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更持久的发展。”
陈劲:不仅关注创新对企业硬实力的贡献,还要关注对软实力的贡献
在陈劲教授看来,“创新的维度有很多,传统认为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主要表现是专利或者标准,标准要比专利更高。这是创新的一个维度,但事实上最重要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同,而认同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就是品牌,因为品牌使用户能够更加认同。”
“所以,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创新带来的技术贡献,同时也要发现创新带来的文化贡献,或者企业的软实力的贡献,这非常关键。”
在陈劲教授看来,海尔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技术的竞争是靠标准,市场的关键就是靠品牌”。所以,中国企业一方面要重视专利和标准,另一方面要重视企业的品牌发展,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就会同步提高。
“企业对于创新不能只关注于硬实力,还要关注于软实力,就是品牌的贡献,是非常关键的。对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企业要重视自创品牌,创造自己的品牌,而不是贴牌生产,要减少贴牌思想,要把创牌引领世界发展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型,高度重视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品牌战略。” 陈劲教授表示。
徐浩然:品牌不等于营销 品牌是企业行稳致远最根本的一种力量
事实上,现实中几乎没有哪个企业不重视品牌的,但为什么重视的结果却完全是可能天壤之别,大相径庭呢?
徐浩然认为这里面的原因很重要,“首先,有的企业可能把品牌和营销等同起来,混淆了品牌与营销的概念。营销是帮你卖东西,卖得好,卖得多,但它可能是一种短期效应。品牌是更长期的一个效应,它是让企业行稳致远最根本的一种力量,品牌可以让企业卖得久,卖得贵。一个企业产品卖得好,卖得多很重要,但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卖得久和卖得贵,这就是品牌的魅力和品牌的力量。这是两者的根本差别,也是我们为什么会一句话叫做‘相信品牌的力量’。”
“其次,还有很多人重视品牌,但他用的方式是投机取巧。比如说一些品牌侵权的案例,有些企业觉得捡了个便宜,但最终出来混都是要还的。所以我们任何在品牌上投机取巧的行为最终都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成本。像我们说的乔丹体育,如果现在再去换商标,就是很大的成本。所以,我们不仅要有自主的技术,我们还要有充分的自信,要有自主的文化,因为品牌的背后是强大的企业文化的支撑,它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你有一个强大的自信的企业文化支撑的时候,你何必要去碰瓷别人的一些东西呢?”
徐浩然非常认同远东品牌打造中的“真善美”理念,在他看来,如果把真善美换成品牌的三个关键词语。“真”就是品质,“善”就是品格,“美”就是品位,就是任何企业要打造成一个强势的品牌,一定离不开“三品”的共进。
第一,“真”就是品质一定要真,不管做多少广告,做多少花里胡哨的东西,让别人买你的东西,但是如果品质出了问题,一切都会如梦幻泡影,最终会原形毕露。
第二是品格,就是一个企业要有强大的像远东这样的使命、愿景、责任、价值观,战略一定要高,一定要有长远的目标,而不是眼前的利益。所以,这就是要有品格,我们叫“上善若水,止于至善”,一定要有这样高屋建瓴的品质、品格,尤其是使命、愿景、价值观、责任,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远。
第三是品位,就是“美”。一个企业,一个产品最重要的是要给消费者带来美感,让它实现商业的美学价值,让他觉得用了你的产品,心里面拥有那种喜悦。当然,基本的功能是肯定要满足,但是同时给我们的社会、消费者、客户创造美感,这也很重要。
“所以,我觉得品质、品格、品位有了以后,企业还要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具体来看就是第一,企业一定有非常强大的产品品牌,产品要好。第二,要有强大的企业品牌,组织要好。第三,要有强大的企业家品牌,个人品牌要好。唯有如此,企业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导品牌,甚至于代表一个国家的国家品牌。”
徐浩然指出,“品牌价值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因为品牌最终会沉淀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别的资产其实都不重要,你的无形资产的好坏,会在企业遇到危机和挑战中,在阴阳相生中最终决定企业的未来。这就像一个人一样,他的人格,他的魅力,他的精神,虽然来自于无形,但决定着一个人的格局和视野。所以,企业最应该重视的是自己的无形资产,而不是眼前的那个有形资产。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也要在重视品牌的过程中,打造出真善美的优秀品牌。”